2023-05-10随便说说,谷歌正在筹备改变搜索结果的显示方式。 谷歌的 Magi 项目,计划将加入与 AI 对话功能,以及更多短视频与社交媒体的内容,这无疑会改变业界生态。 资料链接: https://www.nytimes.com/2023/04/16/technology/google-search-engine-ai.html https://neilpatel.com/blog/project-magi/ 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,AI 确实是效率神器(这几天正在写利用 AI 写文章的 SOP 流程,后续分享)。不同于搜索,AI 是直接给你你想要的结果,省去了在搜索结果中搜寻的时间。 所以,对于我们运营海外流量赚钱的人来说,不要局限于一个点。可以先专注在 SEO 上,等技能成熟了再去扩展新的技能包,比如广告、社媒、红人等等。 多条腿走路,对抗外界的不确定性。

2020-06-06 大家好,我是游龙归海四组谷木,上一期在围观组围观,四月底开始尝试,提前本次训练营一个月,做了一个萌宠类型的号,刚刚突破 50w 粉丝。 技巧类型的我就不妄言了,都是跟着嘉伟船长的文档跟其他大佬的分享操作的。把船长公众号内容每一篇都看一遍,绝大部分问题都能解决。我主要还是分享一下做这个号遇到的情况吧。 1.差点弃号 刚开始每天传 5-6 个视频,每个视频都精心处理,减头去尾分段调速、加字幕、镜像、加引导等等。每次上传作品都感觉要爆了(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),然而事实就是播放数都停留在 300 左右。 在传了 20 多个视频的时候,累计才 300 多粉丝。当时准备弃号了,开了新号并且开始传视频了,突然一个四五天前上传的视频爆了,一天涨了近十万播放。所以就算要弃号,也要时不时留意一下。 根据经验,通常爆了一个视频之后,其他视频的播放量也会跟着起来。后续果然带动了另一个更猛的视频,一天破百万播放,粉丝也顺利破万,现在这个视频总播放有两千多万。 2.老视频也有第二春 有时候新发的视频火了,会给以前增长过的视频带来第二春,我有一个视频停滞在三百万播放,新发的视频爆了之后,老视频也在一夜之间涨到七百万播放。(不确定是新视频带的还是随机又给流量了,不过坚持发高质量的内容就对了,说不定有惊喜) 3.单纯卖萌很难 据我观察,几个宠物大号都不是单纯卖萌的。我自己的体验也是,如果卖萌的直接搬,基本上都只有 Follow 流量。如果要卖萌,可以像 Tiger 大佬说的改成竞猜之类的。我最近发的大部分都是有人互动有冲突的,10s 左右。 4.蹭流量 船长曾经说过,可以去热门的视频评论蹭流量,一个没有传过视频的小号,蹭评论都蹭了 100 粉丝。 除了评论区,配乐也能蹭流量,热门视频的音乐收藏起来,下次发视频就用同一首。几万播放量的视频,有 3% 来源是 Sound. 我记得刚开始的时候,看很多的经验分享,有时候觉得他们的观点会冲突。A 说内容一定要垂直,不相关的内容不要发。B 说前期要不断尝试,只要觉得好的都要上。A 说要精细化运营,深度加工一天一条也能涨粉很快。B 说要以量取胜,多怼视频。 看完觉得很迷茫,到底该听谁的。其实他们说的都对,记得二爷打过一个比方:大家都在吃第七个包子的时候饱了,有人是因为前面吃了六个包子,有人是因为之前吃了三碗面。说到底,还是要自己实践最重要。

2023-09-14 巴西市场怎么玩?选品攻略了解一下! 一、3C 调研显示,手机壳&保护膜、音频设备、智能设备&智能手表&配件、充电线&充电器是Shopee巴西站点最为热销的几款3C产品。巴西男性消费者偏好耳机、智能穿戴和游戏类产品,女性则倾向于手机壳、自拍配件等,且巴西人大多使用的安卓手机,针对安卓用户的3C产品的受众会更广。 二、美妆护肤 巴西女性的妆容倾向于欧美风格,比较夸张、大胆和多元化。巴西人也喜欢美黑,粉底偏小麦色调的需求会更高,假睫毛、眼线,以及色系张扬的眼影盘基本算是化妆人士的标配,另外防晒也必不可少。巴西人会在一些节日期间集中购买美妆护肤类产品,这点值得注意。 三、时尚饰品 不仅妆容风格偏欧美,穿搭上,巴西也比较向往欧美风,环形穿孔发饰和时尚太阳镜通常都热销。在狂欢节等节假日期间,亮晶款发饰和夸张帽子也会受到欢迎。 四、家居生活 收纳神器、小家电以及一些低价的家居产品在巴西非常受欢迎。巴西人的室内装修风格接近地中海风格,贴纸和家居装饰也备受喜爱。 五、户外运动 巴西人热衷于户外运动,因此户外露营装备、骑行装备、登山装备和健身用品都是非常不错的品类。 六、服饰 男装、女装和童装都是当地热销的大品类。在选择服装时需要先了解当地的时尚风格,巴西当地的时尚风格类似于欧美。 需要注意的是,巴西人对“13”这一数字忌讳较深,对于紫色、棕黄色和深咖啡色也不太中意,如果产品中含有这些颜色,可能会影响品牌形象。偏好上,受欧美影响,巴西消费者普遍偏好品牌产品,但对价格也比较敏感,尤其喜欢购买大品牌低于市场价的产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