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么要写这个话题呢?实际上,我自己也很迷惑。说实话,这种观点大概率不会得到多数人的认同。
但我写这一内容的原因在于,昨天早上刚睡醒,我看到海哥在几十分钟前发了一篇内容。
虽然懵懵懂懂,但我还是抱着好奇心的态度点进去看的,当时的第一感觉是“卧槽,海哥是不是看我网站了?”
这一点都不夸张,当时真的是这种情绪和想法,毕竟我自己就是这么做的,很难不让人怀疑…
我们先来看一下海哥写的内容,再补充一下我自己的看法。
一、为什么会说现代SEO转向用户体验
如果老朋友看过我写的这篇文章,想必都知道今年2月我在文章里强调过这一观点,并且以加粗格式展现。如图:
除了上述所表达的观点以外,青柠SEO小编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Google借助AI技术的发展,能够更精准地衡量一个网站是否切实做到了“令用户满意”,而非依赖过去那些易于被操控、间接性的手段。
简单来说,以前很多人的SEO逻辑是“让机器看懂并喜欢”,但2025年的SEO逻辑是“通过取悦真实用户,让机器认可你”。
这本质上可以说是一个从规则导向到结果导向的根本性转变。
如果非要指出构成这一驱动的核心支柱,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:
- 内容体验:从写给搜索引擎到解决问题
- 技术体验:从能打开到用着爽
- 信任体验:从我是谁不重要到我是可信的专家
关于内容体验,我感觉有必要补充一点。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,Google上都有很多内容是为排名而生的,充斥着关键词堆砌和泛泛而谈。但现在,Google的实用内容系统会系统性的识别并奖励那些能提供真实价值的内容。
就算我们很难知道具体的衡量标准,但大致也能通过经验做出预测。
例如:
- 你的内容是否切实解决了用户的查询意图?
- 是否提供了独到的见解或原创性研究成果?
- 用户阅读后,是满意地离开,还是会返回搜索页面继续找?
这里,针对内容方面,我还想补充一点。毕竟,之前有人和我交流过他的看法。
如果没记错,他具体说的应该是:内容简洁,直接切入主题,内容难免不够详细。在他的理解里,字数过少、不够详细就意味着内容缺乏深度。
当时,我很快就把他的这个观点给反驳了。我的核心观点是:内容的深度并非取决于篇幅长短,而是由其“全面且精准地满足用户意图”的程度来衡量。
如果内容深度有固定的衡量标准,我认为更多会是:
- 话题覆盖的广度与关联性
- 信息挖掘的垂直深度
- 内容的原创性
- 内容的结构化与可用性
- 满足搜索意图的精准度
也就是说,正确的逻辑应该是,为了提供有深度的内容,我们一般要提供足够详尽的信息来支撑观点、覆盖所有相关子主题,但这只是实现深度的一种手段,而非目标本身。
二、为什么用户体验现在成了关键的排名因素?
其实,我知道这个话题很容易遭反驳。毕竟,现在Google搜索结果中,还是有很多垃圾网站排名较为靠前的情况。这属于官方层面的问题,我没必要去深究,没有任何意义。
但随着这么多年来,搜索算法融入了数百个因素,导致了过去影响搜索排名的因素如今好像不再具有同等重要性。而现在的搜索引擎也不只是提供内容来回答我们的问题,它还会收集有关我们与内容互动的所有数据。
从本质上讲,GA分析中跟踪的所有指标Google都可以获取,根据隐私政策来看,Google会利用这些数据来改进服务。
除了海哥提到的停留时间、跳出率、分享互动、点击率以外,像回访用户数量、每次浏览的页面数等数据,都会成为Google判断网站是否是一个友好型的资源。所以,它才会对你的搜索排名产生影响。
最值得关注的我认为还是早年的熊猫更新(2011年)、蜂鸟更新(2013年)和RankBrain更新(2015年)现在会让那些以用户为中心的网站获得更高排名。
如果你还是只关注关键词和元数据根本就行不通,也就是说随着算法的不断更新并加以人为本,传统SEO的界限也在不断模糊。
1、采用以人为本的方法
(1)、用户是否关心你的内容?
为什么突然想聊“以人为本”这个话题呢?其实就是下午在整理旧笔记时,翻到去年和一个做B2C朋友的聊天记录。当时他老是说“我把用户想要的都放首页了,为啥没人买?”
实际上,如果对这问题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你就会明白。所谓的用户体验真不是用户说要A,你就给A这么简单。说白了,就是要琢磨他们到底需要什么?心里在乎什么?能做到什么?又有哪些地方可能卡壳。
就拿内容来说吧。你写的东西,用户真的会放在心上吗?
我始终认为,实用性、价值感、可信度,这三样才是关键。
简单理解一下吧,比如:
- 你写的内容能不能答上他们的疑问?
- 有没有实实在在的价值?
- 能不能让人觉得这人懂行?
要是内容对用户来说没什么用,他们大概率也不会多看两眼,更别说继续逛你的网站,或者下次还来了。
记得,之前帮朋友改Blog的时候就发现,他总是写自己觉得很厉害,很牛逼的东西,但用户看完就撒腿跑了。后面改成了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,通过观察GA数据发现停留时间明显变长了。
(2)、用户是否你轻松达成目标?
这里所指的是可用性,也叫易用性。你可以自己想一下,如果网站用起来特别费劲,用户还乐意多待吗?
简单点说,就是用户可以在你的网站上顺利完成目标或找到特定信息,而无需寻求外界帮助,也不会感到无所适从。要想评估你网站的可用性,最好的办法就是找真实用户来做可用性测试。
(3)、用户可以访问所有信息和功能?
无障碍这一术语大家都不陌生。它指的是那些受各类损伤或残疾影响的人群体验,这些损伤或残疾既可能是身体上的,也可能是非身体方面的;既可能是永久性的,也可能是暂时性的。
但不管用户处于哪种情况,你都需要尽可能的做到所有用户都能平等、流畅地访问您的网站。在很多情况下,我们很容易假定网站访客都能像自己一样,通过键盘、鼠标或触摸屏与内容进行互动。
实际上,这种想法可不行,因为这可能会致使一部分用户体验良好,而另一部分用户却面临诸多不便的情况发生。
(4)、用户对整个体验感觉满意不?
欲望说的就是用户每次跟网站交互时的感受。这一般得靠视觉品牌塑造、美学,还有情感设计来调动。比如说,你可以用“营销游戏化平台”来增加互动,以激发用户的兴趣。
简单点说,就算你的内容特别新颖,跟用户需求也很贴合,可要是你的设计看起来老掉牙了,用户也兴奋不起来(而且很可能还会觉得你的内容也过时了)。
(5)、用户能找到他们要找的东西不?
你看一下自己的网站的可被发现性,主要包含两个方面。这跟SEO策略我认为是直接挂钩的,同时也跟你网站内部的信息架构和导航有关。
只要有人进了你的网站,就得能清楚知道自己在哪儿,下一步该往哪儿去,能期待看到些啥。而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,就是要关注用户对你网站的需求和期望,这样才能创造出更有意义的互动。
也就是说你只要了解用户体验蜂巢的各个要素,就能明白。如果忽视了用户体验,会对用户在你网站上花的时间、浏览的页面数量,还有他们觉得你内容有没有价值、会不会再回来访问等多个方面,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。
要是这些要素里有哪个比较薄弱,那你的网站可就很难拿到高排名了。
PS:关于用户体验蜂巢我之前在Google找到了一个相对不错的模型,感兴趣你可以自己看看。
链接:https://semanticstudios.com/user_experience_design/
2、用户体验+SEO=更高的排名
其实我自己也在思考,这里面的门道感觉还挺深的。说实话,下面这个观点可能不是所有人都点头称是,但我还是认为它确实有一定道理。
根据上述用户体验蜂巢的说法,如果想要实现这点,策略有很多种,提升SEO的办法也不少,但这两者之间有好多重叠的地方。
正常来说,改善用户体验的方法,往往也能给SEO加点分。不过,也不是所有的SEO策略都能让用户体验变好,比如,确保有个robots.txt文件,告诉爬虫该怎么抓取你的网站,还有像GSC提交网站地图,这都是很重要的策略,可它们对用户在页面上的体验,没啥影响。
如果你想要从用户体验这里开始发力,那关注点就从讨好Google,转到讨好用户身上了。说白了,Google可不是你的客户,人才是。
而且,用户只要短短几秒就能对你的网站有个初步印象。也就是说我的想法很简单,尽可能让自己走在搜索算法前。先针对人来优化,再考虑搜索引擎。